首 页 中心概况 新闻动态 教育视线 学术研究 资源中心 友情链接 华东各类活动获奖证书查询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视线 >正文
任友群:信息技术教育不应落下任何一个孩子
作者: | 发布时间:2018-06-19 | 来源:华东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 点击数:70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到教育实践中,2018年1月初,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其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汲取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经验,将培养数字时代公民素养的目标落实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中,为我国高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提供新思路、新理念、新路径,成为当前指导全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制、评价研制、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不同阶段各具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信息技术教育大体经历了早期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不同的教育重点,这些重点既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发展特征,也反映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

上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引起国际教育界的关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将计算机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当中。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WCCE/81)上,著名学者叶尔肖夫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世界”的观点,强调通过程序设计教育培育计算机文化。随后,程序设计开始成为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内容。


为了应对国际教育改革形势,我国于1982年在清华、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等5所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开设“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揭开了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试验的序幕。随着教学试验的不断进行,教育部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先后召开两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和反思试验工作,同时确定了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工作方针和教学大纲。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儿童计算机活动时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句话历史性地成为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确立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地位,也推动了计算机教学从试验走向大范围推广。

640.jpg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应用领域迅速扩大,许多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始利用这些工具从事工作。1985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WCCE/85)上,有学者提出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有效使用,强调将计算机作为工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此时,计算机教育重点从程序设计转向以操作技能培训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原国家教委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第三次工作会议”,作出增加计算机应用软件教育内容(如数据库、电子表格等)的决定。1987年颁布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就是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介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育内容。


同年,“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北京研究部”和“上海研究部”。随着计算机教育在小学的大范围开展,后又更名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的设立推动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也为后续课程指导纲要的制订打下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信息总量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有效获取和应用信息成为社会生存的一项重要能力。作为信息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逐步确立。2000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等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641.jpg

从此,“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名称正式改成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还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此次会议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以超前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回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标志,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课标(实验)]。课标(实验)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它的出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从1982年首次在高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到1984年颁布《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从1987年成立“研究中心”到后来颁布《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直至课标(实验)等一系列举措推出,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提高。


正视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很快,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距离培养适应数字化社会公民的要求还远远不够,距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所必须跨越的数字鸿沟。


我们对“数字土著”(且不说也有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数字土著)一代学习需求研究不足,对这些熟用各类日常数字媒体、盯着屏幕长大、交错生活在真实世界和“二次元”世界的青少年,如何引导他们建立数字时代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怀、信息伦理与道德水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尚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多元的教学策略积累。


OECD的数据表明,我国即便是发达城市如上海的数字化学习与教学水平,与全球视野中创新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仍有差距。


面对发达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之间的信息技术设施、师资、理念的巨大差异,不同区域的孩子享受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存在天壤之别,我们应该怎样使新的技术能够为后者提供弯道追赶的可能?生活在网购、外卖、微信、QQ、网约车、共享单车、扫码支付世界中的青少年,“脸书”用户数据泄露事件是随时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他们的未来是否会遭遇“剑桥分析”们的操控?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该如何将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植入年轻的心灵,成为信息时代脑智的一部分,成为未来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养?值得我们重视。

643.jpg

 重视下一代公民的数字化胜任力培养

为了迎接这些挑战,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公允地说,10多年前的课标(实验)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课有没有的问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这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科大概念,构建了包含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结构,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为提升全体中国学生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总体导向下,新版课标围绕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数字公民,提出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新版课标还明确提出要通过一定形式的编程和算法教学,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养成计算思维。


 在教育部教材局的整体部署下,依据新版课标的教材编制工作已经铺开。今后,基于新教材的资源(特别是在线资源)建设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及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都是有关部门需要面对的繁重任务。特别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组织和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今后也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来。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正在成为中小学的一门核心课程。任何国家如果忽视下一代公民的数字化胜任力培养,都有可能在教育上犯下战略性错误。因此,我们对以下两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行动:



第一,“数字土著”不会自动变成数字公民,那种以为只要让下一代在信息技术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就能使之自动成为合格数字公民的观点是错误的,包括思维和伦理等方面的许多信息素养都需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养成。

第二,计算思维对未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公民都是必备素养,新版课标强调的编程训练不是简单的编制代码,也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通过编程培养全体学生的计算思维。因此,今后所引导的教材改革、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改革、评价改革还刚刚开始。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刷新人们生存状态的今天,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不应落下任何一个孩子。


(本文内容转引自教师博雅微信公众号)



返回到顶部
服务专区
交流评选申报
问卷调查
数据库填报
推荐·关注 更多>>
2020年短期课程设计交流活动评审结果... 2020-09-23
2020年论文交流活动评审公示 2020-09-23
2020年儿童教育优秀微课征集活动评审... 2020-09-23
关于开展2020年教育论文征集活动的通知 2020-03-12
关于开展教育短课程课程设计交流活动... 2020-03-12
2020年儿童教育优秀微课征集活动方案 2020-02-09
融合整合 优质均衡 ——2019年度华... 2019-11-16
2019年华东校外教育先进科研个人评选... 2019-09-19
友情链接
测试 | 测试 | 测试 | 测试 | 测试 | 测试 | 测试 | 测试 |
COPYRIGHT 华东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64号 电话:021-62497151  E-mail:hdjyyj@163.com
沪ICP备13009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