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东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与宁波市青少年宫承办的2018年度华东校外教育学术年会暨“自觉共生的校外课程建设”研修活动,于11月19日至23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本次学术盛会以“自觉共生”的校外课程建设为主题,特别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卜玉华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成教授,宁波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郑东辉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雷浩副教授等进行了专题性讲座和主题报告。来自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福建、上海华东六省一市的校外教育单位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来自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区的校外教育工作者约450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研修活动为期五天,研修内容聚焦儿童,立足课程,展望校外教育现代化。
转变传统儿童观 改革课堂教学 11月19日下午的活动,由宁波市青少年宫潘建亮主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卜玉华教授进行了题为《当代教育视野下的儿童观》的主题讲座,揭开了本次研修活动的序幕。卜教授首先通过六组常见的活动镜头,从权利结构的视角为参会教师们解构了当前校内外教育生活中的儿童形象。一方面,从权力视角理解教室的空间结构,发现若从福柯的微观权力结构视角看,能够感受到的是教师权力高高在上,学生身体是“被权力操纵的肉体”。另一方面,假如教育活动中的微观权力是造成学生被动形象的关键原因,那么,理想状态应当是教师下移部分权力之后,学生呈现出积极的形象,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基于对当前教育教学生活中儿童形象的审思,卜教授进一步分析了现代社会视野下的儿童观及其教育性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中回溯中西方儿童观的历史发展历程,从现代教育学家卢梭的思想启发下提出现代教育的根本原则是迈向理性主体,把学生视为独立的意识主体,教师或教育者的所有教育活动只能被视为一种帮助或引导。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满足这一原则要求呢?卜教授提出基本策略是改革教与学的互动逻辑,并以班会课“部落会议”为例分析了开放教学的推进逻辑是“有向开放(I)-互动生成(R)-反馈提升(F)”。卜教授的讲座给予在场教师深刻的启迪。 以儿童为中心 创新校外教育 11月20日上午,举行了本次活动的开幕式及华东校外中青年骨干教师颁奖式。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朱迎同志,共青团宁波市委党组成员、副书记吴生莲同志,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主题活动专委会主任、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花智谋同志出席了仪式,并为获奖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提名奖获得者颁奖。 开幕式后,华东青少年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张昱瑾发布了本次研修活动的相关信息。张主任着重强调了本次研修活动的目标:通过聆听专家解读,初步领会全国教育大会教育精神,知晓自身的工作责任,点燃职责意识;通过学习专家现场讲座,参与互动交流,对“儿童观”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式变革,有初步的认识,能学习用专家的思考方式来审视自己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并对此有积极实践的愿望;在同行交流分享、专家点评指导的过程中,学习相互借鉴,了解课程设计的一些初步理念;学习浙江师资建设的经验,结识校外同道伙伴,为今后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提升打下基础。张主任运用了“参与度”、“满意度”和“提高度”表达了此次研修的表现性评价要求,提出通过专家报告、学员交流和参与式活动等方式开展此次研修活动,希望学员们积极参与、学有所获、有所提升。当天上午,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的麻来军老师和宁波市青少年宫沈艳老师还分享了浙江省校外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省市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借鉴。此外,视频“面向儿童生活世界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让学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儿童观在主题实践活动中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理论指导实践 优化课程设计 20日下午,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郑东辉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雷浩副教授为获得全国校本课程大赛校外课程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老师们颁发了证书。六位获奖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少年宫的尤敏红老师、浙江省金华市青少年宫的孙小美老师、上海市静安区少年宫的顾敏霞老师、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吴滢老师、江苏省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沈秋瑾老师和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陈敏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获奖课程,并提出了个人的课程设计理念,给在场的校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课程设计的实践启示。 基于老师们的分享,郑东辉教授和雷浩副教授分别对他们的课程设计做了精细的点评。此外,郑教授发表了题为《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纲要设计》的报告,他运用两个十分鲜明的比喻展开分析。其一要像射箭那样“瞄准”核心素养,对此,郑教授厘清了近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解释了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个层次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课程与课程开发的内涵,并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开发的灵魂,核心素养需要进行课程转化。其二要像烧菜那样做“校本”课程,这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做出来是什么样子,即一门课的课程纲要、单元与课时教学方案;2.如何做,包括烧什么菜(目标)、用什么材料(内容)、好不好吃(评价)以及怎么烧(实施)四个方面;3.怎样才是好的,需要符合目的性、一致性和规范性三个基本要求。郑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分析让在场的老师们敬佩不已,有了更加清晰的课程开发理论框架。 随后,雷浩副教授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单元设计》报告中从更加微观的视角,分析了“学习单元”在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学习单元有利于丰富教学设计理论,并且能够从整体设计出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从操作层面步步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单元设计?雷浩副教授提出七大方面的内容: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支持、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和学后反思,他还以“一课时、三目标”为例强调了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为老师们开展校外少年宫系统短课程(单元课程、活动课程)设计提供了上位的理论指导。 面向现代化 树立前景信心 22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做了《校外教育现代化》的主旨报告。以国家正在制定的发展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政策背景,谢教授从校外教育的时代立场、校外教育的优势分析和校外教育的专业基础分析了当代校外教育应当走向现代化的依据。谢教授指出,校外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态,必须要实现现代化,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阶段。校外教育现代化应当具有以下特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校外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具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表现为校外教育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体化、校外教育要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具备大格局以及校外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作用。 要让校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动能,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多的可能性,谢教授认为关键是抓住校外教育现代化的专业基础,即认识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报告的最后,谢教授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教育作为总结,强调老师要把孩子带到“罗马”(成长)中去,要按照学生本身的特点、实际的问题、优势和特征等,去发现一条更适合让他去罗马的道路。谢教授的报告给校外教育工作者们明确了政策依据,提供了鲜明的案例,独到的观点让老师们豁然开朗,使得与会教师明白校外教育大有可为,校外教育任重道远,对办好校外教育更加坚定,更有把握,更有信心。 立足小切口 点滴积累出成果 22日下午,在2018年度全国校本课程大赛“科研成果”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四位优秀教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青少年宫的倪小燕老师、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的范琳玲老师、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姜媛媛老师和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赵伟军老师在介绍获奖论文的基础上分享了各自从科研过程中积累、总结的一些科研写作经验,让在场的教师们颇有感悟。其中,来自宁波市海曙区青少年宫的倪小燕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从论文素材的来源、论文主题的定位和论文撰写的建议三个方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让苦于缺少论文写作素材的老师们豁然开朗。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成教授对老师们的交流和分享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对在场的老师进行了科研论文指导,勤记、勤思、勤交流,为老师们开展科研活动提出了基本要求。本次研修活动的最后一项是由华东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2019年科研课题,明确新一年的研究方向,期望通过更多、更新、更深入的研究推动校外教育领域的发展。
学习先进经验 深思课程发展方向 研修期间,承办方宁波市青少年宫在21日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为全体参会教师组织了“浙江省校外教育专题交流展示活动”。老师们参观了浙江省区县(市)级示范少年宫——宁波市海曙区青少年宫,从台风馆、地震馆、地铁站、气象站、雷击馆等一次次极具教育意义的场馆体验中,大家充分感受到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教学的魅力。 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参观过程中,陈伟忠校长分享了该校“四点钟学校”建设的经验,成为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为一体的成功范例,在此基础上,余应勇老师以“纸为媒”为切入口开展的百变折纸课程融创新性和开拓性于一体,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以纸为媒,化蛹成蝶”、“学精一样,坚持一样”的思想与实践使各位老师大开眼界,深受震撼,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通过跨界教学、培养小学生创意素养的优秀实践典范。 在宁波市博物馆现场宁波市青少年宫社团孩子们和老师们的箜篌表演、原创服装秀等精彩演出也充分展现了宁波市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与社团活动整合探索的成功经验,令大家深深体会到宁波市为儿童的快乐成长做出的努力。 22号下午,在研修总结中,张昱瑾主任特别指出校外教育要“提升能级”,这是校外教育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提升能级,需要以校外教育为抓手,发挥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需要一支能级同样需要提升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还需要共通共融的教育界专家的引领。最后,张主任强调,“提升能级 自觉共生”是处于转型期的校外教育今后继续成长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期望校外工作者能够志同道合,为校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共同努力。 近年来,华东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始终围绕着努力推动校外教育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主题,把校外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来实施,为广大的校外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在此次年会上还发布了2019年的工作重点:继续引领青少年宫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地发展,在校外课程建设中倡导“自觉共生”理念。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华东研发中心期待与每位校外教育工作者一起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共同做好校外教育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