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分析 作为一名早期教育工作者,有两个命题是我们一定要思考的。 思考1:“儿童要发展什么?”,也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通过资料查找和实际的探索,我们找到了三个可供参考的支点: 首先是皮亚杰(piaget,1970)的认知理论认为:2岁左右的儿童,动作对思维的过程至关重要,知道和思考的出现,是儿童身体动作导致的,是动作的结果。 其次,儿童心理认知学的创始人普莱尔(Preyer)认为:进行2-3岁儿童精细动作教育,能有效提高这一阶段儿童的精细动作技能,促进儿童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同时,根据最新颁布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示,“好的课程能促进儿童终身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2-3岁儿童不仅是精细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并且意义重大。 思考2:“如何促进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 我们来看一张图表:从这张图中可以发现——玩玩具是一种有效方法。 基于精细动作的意义,以及玩具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研发手脑智能课程的设想。 思考3:“何种形式能更有效的激发低龄幼儿操作的积极性?” 亲子活动是幼儿教育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父母与孩子相互合作,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是辅助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促进家长观念的改变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形成手脑智能亲子课程的设想。 二.课程简介 手脑智能课程的定位在于“以儿童玩具操作为载体,促进精细动作发展的亲子课程。” 每课时的活动时间为1小时,考虑到低龄幼儿年龄特点,中途休息10分钟,授课对象为2-3岁学前儿童及家长。 三.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针对两个维度——家长和幼儿,分别设定。家长的目标指向于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观念和能力;幼儿的目标指向于促进幼儿能力、情感的发展。 幼儿目标: 1. 通过在游戏中渗透捏、插、串、夹、拧等手部精细动作,提高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动作) 2. 通过游戏中的图形拼搭、色彩配对、大小比较、创意叠高、规律排序,促进认知发展,提高学习能力。(能力) 3. 通过游戏中的探索与玩具材料相互作用的途径、形式和方法,进一步形成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 4. 通过亲子互动、同伴互动、师幼互动,培养合群、乐观、分享的品质,促进社会性发展。(社会性) 家长目标: 1. 通过教师指导,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方法。 2. 通过家长间的交互,丰富科学的育儿经验。 3. 通过亲子互动,增进亲子感情. 四.课程纲要 整个课程分为春季15课时和秋季15课时,共30课时完成。 春季课程是孩子第一期的课程,因此,主要以发展手部小肌肉群,提高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为重点目标。春季课程共设置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3课时组成。我们用一个关键字来概述每一个单元的重点操作和动作。 第一单元通过“拇指食指合作取物”,练习“捏”的动作来发展手指精细动作。主要选取了球体来进行两指取物的练习。 第二单元通过“拇指食指合作夹物”,练习“夹”的动作来锻炼手指力量。主要选取各类夹子作为操作材料。 第三单元通过“双手合作串物”练习“串”的动作,以此达到精细动作的进一步训练。主要选取木珠、纸环、穿线板进行游戏和练习。 第四单元通过“双手配合拧转”来完成“拧”的操作练习,达到精细动作的训练,选取螺丝积木、益智几何、瓶盖进行游戏和练习。 第五单元通过“双手合作拼插”练习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选取“雪花片”、“小人积木”、“插珠”不断的缩小插孔和增加插孔数量来进行锻炼。 操作玩具主要根据2-3岁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规律和兴趣特点来选择,选择的过程中考虑玩具和操作材料的色彩、形状、可操作性、安全性等特点。在使用的过程中注重动静交替,采取亲子互动,结合游戏情境达成动作发展的目的。不仅在单元与单元之间体现循序渐进,在活动与活动之间,以及环节与环节之间都能体现,力求与幼儿的动作发展接轨。 以第五单元为例,第一课时选取配对蛋、第二课时选取玻璃弹珠、第三课时选取红豆黄豆作为操作材料,三者首先都是球形,对于幼儿食指拇指合作捏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其次,从大到小的球体拿捏,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重复拿捏,手指动作从拿取稍大的球体到细小的球体,不断精细化,从而达成两指捏物的精细动作训练。 完成春季的15课时后,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已得到锻炼,因此,秋季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创造性表达为主,侧重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创造性。由《玩具智多星》、《快乐的日子》、《创意变变变》三个单元构成。 根据2-3岁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和心理年龄以及认知能力的特征,相继由三个单元循序渐进的构成。第一单元《玩具智多星》通过操作和游戏相结合,侧重于精细动作的巩固,增进儿童操作的趣味性和主动性;第二单元《快乐的日子》通过操作和认知相结合,侧重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增进儿童探索的主动性与趣味性;第三单元《创意变变变》通过操作和创意相结合,侧重于创新意识的萌芽,同时增进儿童获得新知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以第三单元为例,我们一起看看幼儿创意的材料和创意的作品。 《木夹创想》是在已经熟练掌握“夹”的基础上,结合色彩配对和形状进行创意,来发展幼儿想象。 《冰棍变变变》是在两指灵活捏物的基础上,创意拼摆,组合成型,发挥想象力。 《管道迷宫》是在熟练拼插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组装管道迷宫,进行游戏。同时还配合塞和扣的精细动作进行丝巾走迷宫的游戏。 《图形Party》在幼儿的手部控制和手眼协调得到锻炼的基础上,结合了常见的图形进行拼摆,拼贴成型。 《创意火柴棒》是在熟练掌握揉、捏、搓的基础上,融合色彩配对、图形拼接,来发展幼儿的想象。 秋季的单元内容是平行的,幼儿在反复更换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不断的激发想象,从而得到创新的启蒙。 五.课程评价 课程从自行编写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教育评价已有一年时间,并将各单元、各课时分别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三个分中心(活动中心、发展中心、城北分中心)试用,同时听取专家、使用教师的意见、家长反馈建议后作了一定的修改。 在过程评价中:要解放儿童思想:重体验。 在反思评价中:教师要及时反思记录,整理笔记、重新计划。 在反馈评价中:采用量表对学员进行前后测,检测课程对儿童个体发展的有效性。我们来看一份数据,从这份数据可见,儿童参加课程学习前后精细动作能力差异显著, 可见是有效的。 在课程试用中,深受2-3岁儿童的喜爱,符合其喜欢重复和模仿,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 的特点。 提升了家长指导孩子精细动作发展的能力。增进了亲子感情。 招生情况:从2010年秋季的一个班开始试水,现在已经有29个班的班额,共428名幼 儿。 六.课程展望 我们的困惑是怎么做项目的包装:让课程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同。 同时,现在课程主要面向的是2-3岁儿童,儿童年龄是否往下或往上拓展,拓展后应该如何开发,如何衔接等,这也是将来要面临的问题。 今后我们将不断改进,争取课程更具科学性、趣味性、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