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按主流观点......
大概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年轻气盛,不知兵凶战危,拉上全部精锐,冒冒失失地出去打了一仗。
结果,输的连裤衩儿都不剩,自己也成了敌军的俘虏,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
在这风雨飘摇,国家危难之际,一个铁骨铮铮的忠臣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击退来犯之敌,拯救了山河社稷。
最后,邪恶的皇帝回到京城,发动夺门之变,阴谋复辟,杀掉了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寡廉鲜耻,该遭万人唾弃。
整个看下来,前期荒唐透顶,中间振奋人心,末尾悲壮凄凉,令人唏嘘......
嗯,很完美的故事。
再加上,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渲染,批判朱祁镇的同时,把于少保奉为救世宰相,千古完人,已经成了政治正确,蔚然成风。
但事情的真相,往往不会流于表面。
从土木堡到夺门之变,史书中的记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
其中,有几个疑点,很值得玩味......
疑点一:英宗亲征,带上军队和武将就行了,拉着一大票文官去干嘛?
那群舞文弄墨的老夫子,还能冲锋陷阵不成?
尤其,在土木堡一难中,文官的阵亡比例,远超武将勋贵,损失惨重......
战后统计,武将方面大约死了十几个。
而文官,光是有名有姓的,就有四十多个!
这一数据,成了很多人反驳土木堡之变是‘文官集团’阴谋论的有力佐证。